缭乱。 一位年轻工程师皱着眉头盯着屏幕,忍不住吐槽:“热捕获效率低得吓人,连百分之二十都不到,这样怎么填电梯的肚子?” “这就是我们在这儿的意义,不是吗?”方东河走到他身边,拍拍他的肩膀,“加大温差实验参数,看看高压下的变化情况。” 李凡站在旁边,静静观察着整个团队的运作。 每一个人脸上的神色都写满了专注,哪怕偶尔有些抱怨,也能迅速投入工作。这让他心里多了一份踏实。 “李总。”一位年长的研究员走了过来,手上拿着一份分析报告。 “我们的团队已经提出了一个初步方向,或许可以试试采用多层热交换技术。这样能在现有地热条件下提高能量捕获率,起码提升到30%以上。” “很好。”李凡翻阅报告,目光微亮,“这种方案的实现成本如何?” “需要定制化设备,前期投入会比较高。但如果能成功,长远来看,回报相当可观。” “行,就按这个方向走。”李凡果断拍板,“初期投入不是问题,关键是要拿出成果。其他问题,我来解决。” 研究员点点头,刚转身离开,又回头补了一句:“李总,真佩服您,换别人早被这技术坑绕晕了。” “技术不是坑,而是跳板,看你会不会跳。”李凡笑笑,继续观察实验进展。 几天后,模拟测试的阶段性成果终于出炉。 方东河一脸兴奋地冲进办公室,把一叠数据往桌上一拍:“搞定了!热捕获效率达到了35%,还可以进一步优化!” “35%?”曲云山听后放下手中的咖啡,眉头一挑,“这可比之前的效率高了接近一倍。” “没错。”方东河拿起数据表,像在展示一件艺术品。 “通过多层热交换技术,我们已经实现了稳定输出,而且这些数据表明,实际操作中甚至可能达到40%以上。” 李凡靠在椅背上,嘴角扬起:“很好,这就是我要的成果。不过,这还只是起点。我们要的不是高效,而是足够震撼。 方总,你觉得我们能不能把这技术,变成星联的又一张王牌?” 方东河推了推眼镜,眼神中透着坚定:“只要时间足够,这张牌肯定亮瞎同行的眼。” 晚上,李凡独自站在办公楼的天台上,望着星空出神。夜风微凉,但他的思绪却像燃烧的火焰。 他要的不只是成功,还要在太空电梯的顶端,立下一座里程碑。 人类征服星空的脚步,从这里开始,而星联集团,将是无可争议的引领者。 第二天上午,星联集团总部,董事会会议室。 长桌两端,十几位董事悉数到场,气氛剑拔弩张。 会议桌中央,投影屏幕上,正显示着地热协同项目的最新测试数据,数字跳动,像是一场无声的辩论。 会议还没正式开始,低声议论已经弥漫整个房间。 “耗资太高,周期太长。”一名董事挥着手里的文件,语气冷峻,“短期内投入巨大,产出却难以保证。我们冒不起这个险。” 另一位资深董事点头附和:“是啊,这个项目听着很美,但实际操作中,难度和风险完全不在同一量级。万一失败,谁来承担责任?” 李凡站在会议室前方,安静地听着所有人的意见,手里握着一支钢笔,轻轻转动。 他没有插话,只是将每一句反对意见记在心里。 他知道,真正的关键不在于争辩,而在于让数据和远见替他说话。 “好了,安静。”曲云山出声打断,目光扫过众人,“今天这场会议,不是讨论项目的风险,而是讨论它的价值和未来。李总,你准备得如何?”<
/p> 李凡点了点头,走向投影屏幕。他的步伐不急不缓,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,让所有的议论声戛然而止。 “各位董事,刚才听了大家的意见,我只想说一句:如果星联只是害怕风险,那我们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,更不会有太空电梯这个项目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直视众人。 “现在,我来告诉你们为什么这个地热协同技术,值得我们赌一次。” 他按下遥控器,屏幕上切换到一组数据对比图。 红色柱状图代表之前能源方案的长期成本,绿色柱状图则是地热协同技术的预测收益。 “这是两种能源方案的成本对比。”李凡用钢笔指着图表。 “之前的方案,在初期成本较低,但随着运营时间的拉长,能源消耗成本,会以指数级增长。 而我们新的地热协同技术,虽然初期投入高,但能在五年内实现收支平衡,十年后,这将成为整个项目的净利润增长点。” 有董事提出疑问:“五年?十年?市场变化那么快,谁能保证这种长期预测的准确性?” 李凡笑了笑,点开下一页幻灯片:“这不是赌命,是计算。这份收益预测,不仅基于当前市场趋势,更结合了星联未来的全盘布局规划。 我们不只是要建设一座太空电梯,而是要将它打造成一张名片,一个引领能源革命的标杆。 而且它对于我们太空产业的支撑作用,我想这也是不言而喻的,这根本就不是简单的盈亏数字可以比拟的。” 会议室里有人皱眉,也有人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。 这时,江子胜清了清嗓子,接过话头:“各位,我补充一点。关于技术风险和法律监管问题,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应对策略。 这包括从设备采购、施工监测到运营监管的全流程管理。” “法律风险是可控的。”江子胜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