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的游客因杨梅,融入了六月的小城。
1998年,永安县委县政府举办了县级首届杨梅节。
此后,永安的杨梅节一届接着一届,一办就是近30年,从未间断。“没规定,但大家伙像是年年约好似的,一到六月杨梅节前后,村子仿佛如炸开的蜂窝,买杨梅、卖杂货的、游玩的人们从各个角落冒了出来。”感受人来人往,永安县脚道乡东灶村党支部书记、主任周和合直言,“杨梅节宣传杨梅,有大贡献”。
作为一种季节性水果,杨梅果期并不长。
但永安就是有办法,将这一季节性水果,延长为全年性产业。
19家杨梅深加工企业以杨梅为原料,推出一支杨梅棒冰、杨梅原汁、杨梅酥等等产品,打造了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5亿元的杨梅产业。
未中断的杨梅节,火热程度一年胜一年;独特的永安杨梅栽培系统,越过千年,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;“中国杨梅60元一颗出口迪拜”“凌晨3点的杨梅山全亮了”等话题,引起了超7亿网友的情绪共鸣……“永安杨梅”已不仅仅是字面含义,而是有着24.98亿元的区域公共品牌,更是独属于永安的大IP。
四时轮转,在坚守与创新间,永安用三十多年时间,迎来“杨梅吐气”的高光时刻,也见证了杨梅的无数种“可能”。
文章是平面的,周浩然看到的却是立体的画面。
在周浩然老家土豆村,更多的村民还是收成看老天销售靠杨梅市场摆摊。
经过土豆村的高速公路,有一段高架桥,桥下便成了天然的杨梅市场。
周围四村八乡的杨梅便汇集在此销售。
没有人收什么摊位费什么的,土豆村民自然占了最好的地段,其他的自然谁先来谁占有!
缆镇政府派了人维持交通秩序,否则小小的土豆大桥可能天天堵车。
老家土豆村民在六月的拼命干活劲头令周浩然泪流满面。
周浩然自己就是参与者。
可以说,很多人不做到脚抽筋是不会停下来的。
比如周浩然的父母亲为代表的的老一辈,还有周浩然的弟弟一代人。
杨梅园都在山上,运输是个苦力活,听说两个弟弟家的杨梅园前几年装了小火车,省力多了。
廉子和的自媒体上有文章介绍:《“火车”一响 黄金万两》
“小火车一响,黄金万两。小火车一动,吃穿够用。”这本是《林海雪原》中夹皮沟群众的口头禅,如今却成了永安梅农的流行语。
“突突突”“突突突”……伴随着阵阵机器声,在六月永安的杨梅果园里,你会惊喜地看到一辆辆迷你“小火车”载着一篮篮杨梅沿着轨道稳稳地在山间穿梭,上坡、下坡、转弯、刹车,灵活自如,快速高效,让人不得不佩服科技力量的强大。
永安有一千多年的杨梅种植历史,酸碱度适中的江南山区丘陵土壤,海洋性和大陆性地区相交的气候特征,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,加上一代代梅农的精心守护,孕育了“神梅”的非凡品质。
樱桃好吃树难栽,杨梅好吃果难摘。
永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独特地理特征为杨梅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,同时也给杨梅管理和采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。
每到杨梅成熟季节,果农们半夜就要摸黑上山采摘杨梅,采摘完毕又要沿着陡峭的山坡把一篮篮、一筐筐新鲜杨梅肩挑手提搬运下山,辛苦程度外人很难体会得到。
杨梅季又恰逢梅雨季,山路湿滑,搬运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摔倒,不仅损失杨梅,还有人员伤亡的隐患。
每年的杨梅季,因摔伤住院的病人都会成倍增长,可以说是防不胜防。
安装了“小火车”后,不仅有助于克服杨梅管理、采摘过程中劳动力短缺、生产成本高的“难点”,也解决了安全隐患高的“痛点”,有效破解了广大梅农“急难愁盼”的问题。
这种迷你版的“小火车”正式名称叫山地单轨运输机,是果园搬运的“神器”。
在不破坏生态、丘陵地貌的条件下架设轨道,可以从山脚一直爬升到山顶,用“滑轨”代替“脚步”,说走就走,说停就停,在山林果树间穿梭自如,效率较传统运输方式提高了数十倍,也减少了人力搬运过程中的磕磕碰碰,确保了杨梅的新鲜度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,安装这样省时、省本、省力的“小火车”,还能得到高额的农机购置补贴,按照江南省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,山地单轨轨道的中央补贴额度为60元\/米,最高可达到5万元。
合作社、农户单独或者合伙安装一套山地单轨运输机,差不多可以得到一半的购机补贴。
爬山越岭的“小火车”越来越多,仅仅是我县杨梅全产业链提升的一个缩影。
作为全国杨梅全产业链建设典型县,去年永安建成杨梅智能大棚近千亩,安装杨梅轨道机6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