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不可思议法门。世尊!这个大乘教的名称有什么含义?应该怎样去奉持?众生修习之后,能够获得哪些功德?我们应当怎样来维护受持这部经典的众生?此经应该向哪些地方广为传播?”
可见,贤善首菩萨主要关心的是本经的名称、奉持、传诵和护持功德等方面的问题。
答
佛陀的解答
“善男子,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,三世如来之所守护,十方菩萨之所皈依,十二部经清净眼目。是经名《大方广圆觉陀罗尼》,亦名《修多罗了义》,亦名《秘密王三昧》,亦名《如来决定境界》,亦名《如来藏自性差别》,汝当奉持。”
本经阐述的圆觉法门,是百千万亿恒河沙数诸佛所宣说,三世如来所共同守护,十方菩萨广为依止的重要经典,是三藏十二部的清净眼目。
三藏十二部:“三藏”是对佛教经、律、论一切经典的称呼。“十二部”是对经典形式的分类。分别是:
①长行: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散文。
②重颂:将长行的义理,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。
③孤起:单独的偈颂,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。
④譬喻: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。
⑤因缘:叙述某件事发生的因缘。
⑥自说:平时有人请法,佛才说法,唯独阿弥陀经,无人请法,而佛自说。
⑦本生: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。
⑧本事: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。
⑨未曾有: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。
⑩方广:就是方正广大的经,有圆融无碍的境界。
⑪论议: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,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。
⑫授记:佛给菩萨授记,何时成佛、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。
为了记忆方便,古人将十二部编成偈颂来流传,编法有多种,这里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种:
长行重颂并授记,孤起无问而自说,
因缘譬喻及本事,本生方广未曾有,
论议共成十二部。
佛陀明确指出,《圆觉经》是十二部的眼目,有五个名称,分别是:《大方广圆觉陀罗尼经》、《修多罗了义经》、《秘密王三昧经》、《如来决定境界经》、《如来藏自性差别经》。五个名称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显现出《圆觉经》的殊胜和不同寻常。
“善男子,是经唯显如来境界,唯佛如来能尽宣说。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,渐次增进至于佛地。
“善男子,是经名为顿教大乘,顿机众生从此开悟,亦摄渐修一切群品。譬如大海不让小流,乃至蚊虻及阿修罗,饮其水者,皆得充满。
“善男子,假使有人纯以七宝,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,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。
“善男子,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,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。”
佛陀指出:本经所显示的纯粹是如来境界,如此甚深秘密的境界,只有佛能够透彻地阐述出来。如果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能够依此法门进行修持,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,最终一定能够达到佛的境界。
这部经属于顿教大乘,有顿悟根机的众生可以从中得到开悟。同时,这部经也能含摄其他渐修的众生,就好像浩瀚的大海,能容纳百川小溪一样。无论是蚊虻、阿修罗之类的小虫和恶魔,一旦饮用了这种海水之后,也都能充满欢喜而渐趋成佛。也就是说《圆觉经》是一部真正能够“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”的经典,任何修学此经的人,无论根机利钝、种性贵贱,都能够最终获得成就。
关于奉持本经的功德,佛陀连用了两则比喻来进行说明:
假使有人用黄金、白银、琉璃、砗磲、珍珠、玛瑙等七种宝物进行布施,哪怕遍满三千大千世界,这样的功德也比不上听闻《圆觉经》的名字以及其中的一句佛法。即使有人教导成百上千位恒河沙数的众生得到阿罗汉果,也比不上宣说《圆觉经》中的半句偈颂所积累的功德大。
“善男子,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,当知是人非于一佛、二佛种诸福慧,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。闻此经教,汝善男子,当护末世是修行者,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,令生退屈。”
如果有人听说了这部经的名称后,就能坚定信心,不再被迷惑。你们应该明白,这种人得到的不是在一个佛、两个佛的时代所种下的福慧,而是由象恒河沙粒一样多的佛世所积累下来的诸种善根。
听闻了这部经典之后,你们这些善根深厚的菩萨,应当守护末世的修行者,不要使他们被恶魔和诸外道扰乱身心,进而产生退缩和屈服的心理。
“尔时,会中有火首金刚、摧碎金刚、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而白佛言:“世尊,若后末世一切众生,有能持此决定大乘,我当守护如护眼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