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邀)”,应该才是这句话的正解。 还有必要解释一下“妙”字,大多数注家都认为它是精妙、精微的意思,而 “徼”字作名词时有边界、边际之意,所以正好一个是讲微观,一个是讲宏观。 但在“徼”字的意思明确之后,“妙”字也应以它的本义来进行解释,那就是美 好之意。这也体现了老子的思想,他认为那些务虚的、无用的探究才是值得提倡 的,反之,一切实用主义的努力都会沦为功用,是出于满足欲望的驱使。 这两句话中,明显彰显了老子“去欲”的思想,老子要求我们不要受欲望的 驱使,而要更多地“务虚”,不要“务实”。眼睛里只盯着事物的实际功用性, 就会不断受到欲望驱使,成为欲望的奴隶,回望人类的文明史,可不就是一部人 类欲望不断膨胀,不断被满足,然后又不断膨胀的历史吗!而人类的欲望是永无 止境的,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,所谓的人类文明史,真是人类不断推动向前的吗, 难道不是欲望驾驭着人类向前艰辛拱动着前行的吗?! 一种现在田间常见的“狗尾巴草”,在偶尔经历了一场天火之后,人类的先 民们发现它的种子被烤熟之后,不仅可以食用,且比平时采集到的生果子可口, 于是,生出了一种培育、种植它的欲望。需要说明的是,在刚刚培育它时,是根 本没有产量优势的,也就是说,先民们大概率只是追求其独特的口感与口味,这 才开始了现在被称之为“小麦”的种植,先民们对于口感的欲望开始得到了极大 的满足。但是,随着“狗尾巴草”经过一代代精心培育,不断变异、优化,后来, 产量居然也成为了一种优势之后,先民们又生出了新的欲望。应该说,在采猎时 代,先民们的收获并不稳定,难免就会有半饥半饱的时候,人类逐渐萎缩的盲肠 就是最好的佐证,盲肠的作用是研磨和消化高密度纤维物的,比如:植物根系或 块茎以及动物碎骨等。也就是说,先民们在收获不稳定时,是完全饥不择食的, 只要是能够被消化吸收的东西,就来者不拒,根本不会考虑其好吃不好吃的问题。 可一旦发现了“狗尾巴草”的产量大且稳定后,人类的欲望就从“好吃”发展到 了“吃饱且吃好”,就这样,我们民族的文明发展路径就被“狗尾巴草”锁定了: 首先是逐水而居(依赖灌溉;必须定居;承受洪水);其次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 变(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;失去自由的天性;人口增加,社会矛盾开始激化); 33 然后决定了我们数千年的社会体制,必须是奴隶社会或类奴隶社会(对抗洪水, 强权政治最容易滋生;对土地与人口的争夺,就是战乱与统一的循环);最重要 的是,它造成了我们的道德沦丧。要知道,在采猎时代,只有半饥半饱,但几乎 不会出现饥荒,因为盲肠没有失去作用,大自然中可食用的东西实在是太丰富了。 而一旦先民们被锁死在一小块土地上,再加上人增加的因素,但凡出现自然灾 害,农作物歉收,就会出现惨绝人寰的饥荒,人们易子而食的时候,道德与伦理 就毫无容身之处了。 所以,人类驯化小麦的过程,其实也是被小麦反驯化的过程。而这一切的源 头,就来自于人类的欲望。人类欲望这种东西,其最大的特点恰是永不会被真正 满足,当其阶段性地得到满足后,会很快生出一个更大的欲望来,驾驭着人类不 断为其披荆斩棘、砥砺前行。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,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,肯定不是人类,而是小麦!它们 中的一部分保持了天然原始的本色,仍在山野田间随风摇曳;另一部分则驯化了 人类,让人类付出艰辛,尽心精心地侍候它们,并将它的基因跨越大山大洋传播 向世界——它兼具了繁衍的广度,以及生命力的顽强!而人类只具有了广度,但 生命力却是无比脆弱的,随时面临灭绝危机。 《道德经》似乎早就看到人类受了欲望的驱使,其必然之命运。因此希望人 类能“恒无欲”,多一些“务虚之学”、“无用之学”,而不要“恒有欲”,致 力于“务实之学”、“学以致用”,总之,远离欲望,远离功用之学。 当代人形容科学技术的进步,有这么一个说法:科技,就是人类自身能力的 向外拓展。大致意思就是,人类的手臂不够有力,于是有了机械臂、起重机;人 34 类的双足不够迅捷,于是有了汽车、高铁;人类大脑的计算速度不够快,于是有 了计算器、电脑;人类的攻击力不足,于是有了各种武器…… 看吧,哪一样离得了欲望! 当我终于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,对于朱子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思想不由多 了一分敬意。之所以是敬意,是因为连孔子都承认人的欲望,他就说:“饮食男 女,人之大于存焉”嘛。而做为儒学后辈,朱熹敢于与孔子背道而驰,转身投入 道家老子的怀抱,这是需要大智的,因为他必须确信自己的观点正确;同时,“灭 人欲”这样极端反人性的提法,我不信朱子会不清楚将遭到世人多大的叱责与诘 难,要知道,连老子都只是“去欲”而已,绝口不提“灭欲”。朱熹之所以这么 做了,我个人以为,这是老子与朱子所处时代不同造成的差异,朱子所处时代, 我们已被文明绑架了千余年,许多结果都已清晰呈现,而老子之时,许多结局皆 出于推想而已,于是,朱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