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烧窑,每一种瓷器的制作,都需要耗费好几天的时间。 一步步的来,最后一窑烧制的肯定的集大成之作。 这一天,又一批中华红瓷器出窑,还都是精美的小碗。 看到器型还算完整,没有太多变形的一溜溜小碗,陈文哲终于松了口气。 他还真没想到,骨质瓷融合大红釉的烧制,居然会这么难。 特别是其上有着繁复纹饰彩绘的小碗,烧制起来更难。 刚开始他还自信的很,可经过前面的两次开窑,他的自信心已经丢失的差不多。 就算是这一次,效果也不太乐观,特别是釉色。 这一批小碗之中,有的小碗釉色没有质感,釉色浮于表面,显得轻浮。 而这还是好的,还有一些,干脆就是局部发红,根本就没有整体效果。 如果这是在古代,也可以算是窑变瓷,这种偶然在局部出现的红色,也算是罕见而稀有。 可现在他烧制的是通体大红色的中华红,这样的瓷碗出现,就只能归类于失败品。 这样的情况,陈文哲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了,也是在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,大红釉为什么在近几十年才烧制成功。 而就算是被现代一些大师发明出来,居然也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。 青花瓷虽然是非常了不起的存在,但要论烧制难度,还是红色瓷器啊! 这里面的因素很多,最主要的是因为青花发色,对烧制条件没有太苛刻的要求,而红色发色则很苛刻。 瓷器上烧制出红色,在宋朝以前就已经出现,可是差不多都是没有质感,釉色浮于表面,显得轻浮。 等到了宋朝的钧窑,才第一次烧制出有厚度和深度的红色。 但这种红色也只是偶然的局部,罕见而稀有。